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一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通过原拆原建、现代化住宅设计标准的应用,以及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的更新,成功实现了从“老破小”到“好房子”的转变。居民们不仅享受到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体验到了适儿化、适老化改造带来的便利。这一改造模式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北京朝阳区劲松一区,一座1978年建成的六层框架轻板实验楼,经过一系列精心规划和改造,实现了从“老破小”到“好房子”的华丽转身。这座曾经的D级危楼,如今不仅外观焕然一新,内部设施也全面升级,成为居民们口中的“明星楼”。
劲松一区114号楼的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拆旧盖新,而是通过“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方式,实现了“内外兼修”。从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的更新,到适儿化、适老化改造的配套设施增加,每一项改造都体现了对居民生活品质的深切关怀。居民们从“水帘洞”般的居住环境中解脱出来,享受到了面积更大、体验更佳的“好房子”。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资金筹措一直是一个难题。浙江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改造项目通过政府、居民、社会资本多方出资的模式,成功解决了资金问题。这种多元资金筹措模式不仅减轻了居民的经济压力,还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信用管理等方式,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为老旧小区改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的“神速”升级,得益于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与预制构件结合的建筑体系。这种建造方式不仅减少了固废排放,缩短了工期,还节省了现场用工量,充分展现了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施工现场被搬到了工厂,不仅缩短了居民回迁周期,还减少了对周边居民和交通环境的影响。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更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通过多方出资、科技赋能,老旧小区正逐步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未来,随着更多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好房子”的诞生,助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方案》,犹如一枚深水炸弹搅动房地产市场。这份明确到2025年完成30万处城镇老旧住宅区提质改造的纲领文件,标志着我国房...
安全居住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老百姓居住条件和水平提高,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生活水平改善、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人的居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哈尔滨鸡场小区原为...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老小区暴露出了太多的问题,曾经掏空家底买老小区的人,如今也需要新房子来改善生活。 我想你一定经历过老小...
作为1976年投入使用的住宅楼,“百子湾路1号楼”当仁不让地成为百子湾地区楼龄最长的住宅楼。 北京建工五建集团项目经理王建锋说:“这个项目改造可以简单概括为‘穿新...
今年的双11收官后,抖音电商公布了双11好物节的数据:双11好物节直播总时长达2546万小时。其中,商家自播总时长达1227万小时,总体累计看播人次395亿,品牌成交额破千万(含破亿)...
最近,崂山六村发布《不成套职工住宅更新改造项目意愿征询公告》。公告提到,现拟采用公益性抽户方式开展更新改造工作,这次更新改造非征收、非解困,不适用房屋征收补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