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飞逝,一百六十年前发生在克里米亚的一场战役,早已湮没在前史烟尘中。因为20世纪发生的两次国际大战,不管规划仍是烈度都超过了克里米亚战役。即便放在19世纪,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拿破仑远征俄罗斯(1812)和滑铁卢战役(1815)都比克里米亚战役知名。提起克里米亚战役,有人可能会想到英国护理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也可能会想到沙皇尼古拉一世之死,或许俄国农奴制变革的原因,仅此而已。
但是,英国前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的《克里米亚战役》(The Crimean War: A Histor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11)出书,仍是引起不小的反应:前史书本来能够这样写!克里米亚战役本来这么杂乱、这么触目惊心、这么影响深远!奥兰多·费吉斯是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前史学教授,被誉为“当今英语国际俄罗斯研讨的一流我们”。他首要的研讨范畴是俄国文明史,其作品屡次获奖,深受读者欢迎。例如,已译为中文的《耳语者:斯大林年代苏联人的私人生活》、《古拉格群岛:一个爱情与求生的实在故事》、《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明史》,还有《一个民族的悲惨剧》(A People's Tragedy: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891–1924)、《革新的俄国,1891—1991》(Revolutionary Russia: 1891–1991)等,都是作者的力作。南京大学出书社2018年10月出书的《克里米亚战役》一书由吕品和朱珠翻译,译者加了副标题“被忘记的帝国博弈”,诠释这场战役的方法,很透彻。
(一)
在《克里米亚战役》一书中,奥兰多·费吉斯发挥他一向的铺陈前史细节的优势,根据许多的文献材料,在两军交兵的主线之外,交叉和引证了丰厚的“当事人”口述。有国王和大臣的观念,有战地记者的笔录,有参战官兵的口述,有一般民众的回想,等所以以不同身份、不同位置的人的视角“复原”了战役的全景,展现了19世纪中叶大国实力在黑海的博弈。奥兰多·费吉斯所引证的这些文献,首要是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档案材料,他也参看了有关克里米亚战役的学术作品和一般读物。依照学术规范,奥兰多·费吉斯对史料的占有无可挑剔,关于详细问题,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入剖析和紧密推理。而文字表达的通畅易懂,算是如虎添翼了。
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旨在全面反映地缘政治、文明与宗教等要素是怎么影响首要参战国介入克里米亚战役的,也期望读者经过阅览本书而对克里米亚战役有一个新的了解,认识到这场战役是欧洲、俄罗斯和中东前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对当今国际格式的影响犹在(见本书的序文,中译本第7页)。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许多英国人把这场战役看作“毫无含义”或“没有必要”的,是因为大众对英国糟糕的军事举动和有限战果绝望,这影响了后来英国前史文献判别这场战役的客观性。
奥兰多·费吉斯《克里米亚战役》的写法有点像希罗多德的《希波战役史》,最初好几章都是衬托。奥兰多·费吉斯要点要写的发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战役只占十二章中的五章。最初第一章至第四章讲的是不同的“故事”,实际上是四组镜头:第一章“宗教战役”讲的是法国和俄国之间怎么抢夺“圣地维护权”;第二章“东方问题”先讲1821年希腊独立战役引起的列强干与(帮忙希腊脱离奥斯曼帝国),接着叙说两次埃土战役(1831-1833;1839);第三章“俄国要挟”讲的是俄国在多瑙河操控两个公国的行为,以及英、法两国对俄国的警觉;第四章“欧洲平和的完结”讲法国和俄国针对“圣地维护权”的详细抵触,从1851年伦敦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讲到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与俄国皇帝尼古拉的较劲。第五章“故弄玄虚”总算写到俄国出动戎行了,但还不是真实的克里米亚战役,而是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多瑙河战役(包含第六章“土耳其人首尝战果”)。多国参与这场战役是在1854年,这一年夏日打败俄国戎行,迫使俄国戎行撤离多瑙河下流,退守克里米亚半岛。英法等国的联军追到克里米亚半岛,后来就以克里米亚半岛为战场。从克兹勒夫(Kezlev)登陆,阿尔马河(Alma River)战役、巴拉克拉瓦(Balaklava)战役、因克尔芒(Inkerman)战役,到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终究凹陷,战事完毕,即本书的第七至十一章。而最终一章“巴黎与新次序”描绘的是战后签定公约的细节。
《克里米亚战役》的“结语”是很精彩的,作者花30页篇幅(英文原著26页),以“有关克里米亚战役的神话与回忆”为题,把英国、俄罗斯、法国、土耳其关于克里米亚战役的有关传说、赞许或批判都做了整理,要点介绍克里米亚战役留在这些参战国的“痕迹”或印记。
(二)
这场“克里米亚战役”的时刻抽象的说法是1853-1856年,实际上战役分两个阶段。1853年10月至1854年2月是第一阶段,战役局限于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之间,规划不大;1854年3月至1856年3月是第二阶段,英国、法国、奥地利、撒丁王国参战,变成以俄国为一方,以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撒丁王国为另一方的大规划战役。要害是,作战地址也有搬运。1853年10月至1854年8月的主战场在多瑙河下流,1854年9月至1855年9月在克里米亚半岛作战。高加索区域、波罗的海也是分战场,这两处的输赢对战役大局起着重要作用。
克里米亚战役并不是为抢夺克里米亚,因为克里米亚早已被俄国吞并了。在克里米亚战役发生之前,俄国人控制克里米亚70年。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受俄国人的压榨,奥斯曼帝国控制者怜惜鞑靼人,却无力克复克里米亚。克里米亚战役的作战地址一开始在多瑙河下流,是因为俄国与奥斯曼帝国抢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要是英、法等国不参战,这场战役结果难料,但史书上可能会称之为“多瑙河战役”或“巴尔干战役”。俄国必定要和奥斯曼帝国作战,是因为俄国皇帝以为奥斯曼帝国必定会溃散。事实是,奥斯曼帝国没有分裂,也没有亡国。这次克里米亚战役中俄国惨败,但战后克里米亚仍然是俄国的,并没有还给奥斯曼帝国。
克里米亚战役的头绪是清楚的:俄国和俄罗斯之间交兵约四个月,多国参与后规划扩展,并形成沉重伤亡,战败国俄罗斯承受巨大的冲击。近代国际联系史、奥斯曼帝国史、俄国史中,对克里米亚战役全过程的叙说和对战役结果的判别大体一致,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不合和争议。不过,以往提及克里米亚战役,大多数是放在近代国际联系史中调查的,因而,战前奇妙的国际局势,欧洲交际官们络绎般的交际活动,都被描绘得十分细腻。要害在于,俄国打败奥斯曼帝国到底会发生什么结果,英国和法国估量得很严峻。英国坚决不同意俄国占据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抵抗俄国并吞巴尔干是英国交际中的大事。当然,奥斯曼帝国绝不乐意丢失海峡。奥斯曼帝国不惜一战也不容许俄国的无理要求。
这儿触及的要点问题是,俄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局部战役为什么变成一场多国卷进的战役?国际联系史的解说是:俄国要挟到英、法等国的利益。比方,1854年3月28日英国向俄国宣战,官方称:俄国针对奥斯曼帝国的侵略战役现已到了“不计结果的境地”,俄国皇帝固执回绝奥地利皇帝、法国皇帝、普鲁士国王和英国国王陛下提出的休战协议,法国、奥地利、普鲁士和英国政府不得不采纳举动以维护平和与正义。在英国人看来,出动戎行作战是不只是为了英国公民的利益,也为了欧洲各国的独立,还为了维护英国的盟国奥斯曼帝国的庄严和独立位置。联军获得多瑙河战役的成功后(1854年8月8日),英、法、奥地利向俄国提出的休战计划是:多瑙河自在通航;撤销俄国在黑海的优势;俄国抛弃独自维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基督教徒的要求。尼古拉一世不乐意承受这个计划。其时多瑙河两公国已由奥地利军事占据,俄军已撤到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英、法等国联军便开赴克里米亚半岛,然后是11个月的激战,直到1855年9月10日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在克里米亚半岛全线溃退、屈服,在高加索等战场的成功也不能改动败局。第二年3月30日参战两边在巴黎签定公约,正式完毕了这场严酷的战役。
(三)
关于这场战役,现已出书过许多英文书和俄文书。当然,有一部分是讲故事的,例如,塞瓦斯托波尔的凹陷、轻骑兵的冲击、“提灯女士”南丁格尔,等等。也有学术性很强的作品,对战役的原因、战役的进程和影响等做了深入的剖析,并不像奥兰多·费吉斯所言,“作者们短少学术素质”,只能描绘战役插曲。奥兰多·费吉斯说其他作家没有才能讨论克里米亚战役的宗教原因,或许是“前史学家们往往轻视了战役的宗教要害”,轻视了宗教在19世纪的重要性。其实,克里米亚战役原因是宗教问题,对任何研讨者来说是清楚的,有关克里米亚战役的作品都会把“圣地维护权问题”当作战役的原因,并不是没才能研讨或有意疏忽,“仅仅用一两段话轻飘飘地一带而过”。明显,奥兰多·费吉斯以“宗教战役”为第一章的标题,是把这个观念作为自己的立异点或作品的亮点的。
奥兰多·费吉斯的首要奉献是用详尽的材料全方位展现了这场战役的杂乱和严酷。克里米亚战役形成的丢失是不可估量的,阵亡或病亡的战士有75万人,受伤致残的上百万,布衣的死伤无法计算。伤亡最严峻的是俄国戎行。一说俄国戎行伤亡50万人,一说这场战役中两边总伤亡人数在50万以上,也有学者的判别是“总伤亡80万人”。逝世的战士不全是阵亡,而是因饥饿、营养不良或疾病致死。野战医院的条件差,延误了救治或创伤感染,也增加了逝世率。但这些伤亡的细节在以往的书本中是缺失的,后人往往只能了解到严寒的数字。因为里米亚战役卷进了多个国家和区域,参与战役的除了军事人员,还触及国王、高官、宫殿侍从、交际官、宗教首领、革新者、医师、护理、记者、摄影师、作家等,所以,关于这场战役的描绘,就不限于战报和官方记载,保存下来许多的军官回想录、战士函件、记者的手稿、相片等等。但是,以往的研讨者都没有下奥兰多·费吉斯这么大的功夫。
提到克里米亚战役的伤亡,必定要提到占地医疗服务。从战地医疗服务的视点看,克里米亚战役是不同寻常的一场战役。俄国在战役期间提高了医疗服务,联军也有医疗救助,英国护理南丁格尔的医疗救护站设在斯库台(Scutari,一译“斯库塔里”),伤员要花几个小时才送到(跨过黑海到斯库台500公里远)。俄国医师尼古拉·皮罗戈夫(Nikolai Pirogov,一译“皮罗古夫”)在塞瓦斯托波尔树立医疗救护站,救助的才能更强。
即便讲到战地医疗救助,南丁格尔和皮罗戈夫的业绩在奥兰多·费吉斯笔下更为生动、详实。南丁格尔是生于英国德比郡的一名护理,战役期间她带着38名护理于1854年11月4日抵达斯库台,在暂时改建的房舍里救治伤员,条件很差。护理们承当着给重伤员喂养、清洗身体、分配药品等多项使命。一个多月后增加了一批护理,均由南丁格尔指挥和办理。她是一个才能很强的办理者,她从头规划了厨房,置办了锅炉,雇佣了当地人做洗衣工。南丁格尔每天作业不停歇,晚上也亲身巡查,安慰伤病员。不过,伤病员的逝世率很高,因为英军战士的饮食和服饰等后勤供给缺乏,加上气候欠好,盛行症盛行。俄军方面,战地医院的条件也很差。尼古拉·皮罗戈夫是高水平的外科大夫,他为俄军伤员救治做出了很大奉献。他原是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的医学教授、外科大夫,1847年在高加索区域担任随军医师,把握乙醚麻醉术。1854年12月皮罗戈夫抵达克里米亚,发现那里的状况很糟,外科医师没有经过严厉职业培训,加上医疗器械质量不高,感染严峻。皮罗戈夫逐渐实施伤病员分流体系(他的创造),根据伤病程度分红不同类型的组别,顺次承受不同难度的救治。沙皇的弟媳妇、大公夫人叶莲娜·帕夫洛夫娜创建了圣十字架神团,派出34名护理伴随皮罗戈夫前往克里米亚前哨的辛菲罗波尔。皮罗戈夫也把护理分了组,让她们承当不同的帮忙手术或照料伤员的使命。克里米亚当地的女人自发组织起来,前往塞瓦斯托波尔的包扎站和占地医院服务,帮忙皮罗戈夫的救助作业。
在克里米亚战役期间,一些新式枪械和交通工具排上了用场。比方,蒸汽船的运用,电报的呈现,是19世纪中期值得重视的大事。交通工具加上通讯手法,使报社有才能差遣记取前往战役地带,他们编撰的报导很快会见诸报端。新闻稿从战地传到伦敦,由蒸汽船变为电缆传输,几个钟头就能够抵达伦敦。《伦敦新闻画报》能够印刷图片,在战场上拍照的相片印刷能够在画报上。尽管照相技能刚刚为人所知(1851年国际博览会上展现了拍照的相片),但其时人们有幸经过战地记者拍照的相片“看到”克里米亚战场和武士。其实1846-1848年的美国墨西哥战役、1851-1853年的英缅战役都拍照了粗陋的相片,但都比不上克里米亚战役期间所拍照的明晰而传神的相片。
(四)
在《克里米亚战役》一书中,奥兰多·费吉斯对这场战役也提出了一些学术性很强的问题。除了前文说的“宗教战役”的观念,他还以为,“克里米亚战役是一个要害的分水岭,打破了长期以来保持欧洲次序的俄罗斯—奥地利保守主义联盟,让一些新兴国家包含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德国得以诞生。”这一观念是值得商讨的。因为,从国际联系史的视点看,克里米亚战役尽管对19世纪中叶的欧洲格式发生了影响,但未必是分水岭;并且,“打破俄罗斯—奥地利保守主义联盟”这一判别未必精确。
奥兰多·费吉斯还以为,“克里米亚战役是土耳其人初次参与欧洲的战役,这场战役翻开了奥斯曼帝国的大门,西方的戎行和技能涌入,加快了这一区域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脚步,一起也引发了伊斯兰国际对西方继续至今的敌对心情”(见本书序文,中译本第7页)。提到翻开奥斯曼帝国的大门,早在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行省。在19世纪,1827年的纳瓦里诺海战,英国、法国、俄国的戎行直接冲击奥斯曼帝国戎行和埃及行省的戎行,揭露支撑希腊人脱离奥斯曼帝国,欧洲大国也直接干与两次埃土战役,这些都是翻开帝国国门之举,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并不比克里米亚战役的影响小。至于西方军事技能的涌入,本来是奥斯曼帝国自动向西方学习,法国军官、普鲁士军官都是奥斯曼帝国欢迎的,欧洲的兵器和技能是帝国迫切需要的。克里米亚战役对奥斯曼帝国来说是一次可贵的成功,因为奥斯曼帝国和俄国之间的战役一个多世纪,百战百胜,1853年也是被打败了,因为英法等国参战,才把俄国戎行赶出多瑙河,这等所以挽救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场战役中取胜,无异于阻挠了俄国南下并吞本国疆域的脚步,赢得了一个推广变革的有利环境,含义不同寻常。
奥兰多·费吉斯说这场战役“一起也引发了伊斯兰国际对西方继续至今的敌对心情”,这是作者的过度引申和联想。至于“东方问题” 的杂乱性、黑海区域基督教徒与穆斯林的联系、欧洲对俄罗斯的敌视等要素,其他学者也留意到了,并非他第一次提出。克里米亚战役的直接记载和其时学者的谈论还有许多,奥兰多·费吉斯并未悉数参阅和选用,所以在军事方面的勾勒仍是松懈的,不行凝练。从1854年8月起,英国和法国的报纸不断爆出惊人的音讯,有 “克里米亚苦战”、“霸占塞瓦斯托波尔”、“俄国舰队大部分被消灭”等标题。根据揭露的战报和来自前哨的音讯,其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写了百余篇报导和谈论克里米亚战役的文章(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南非人报》、《新奥得报》上)。这些文章或政论有长有短,触及到详细的战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念能直击问题的要害。奥兰多·费吉斯在书中也引证了马克思的通讯。相比之下,奥兰多·费吉斯对战场上战役状况的描绘,以及对战役结局的判别,往往是借用日记或通讯来举证,絮絮不休地讲下去,没有归纳和归纳,显得琐碎。尽管《克里米亚战役》以细节描绘见长,但有的当地短少必要的取舍,辞意枝蔓,真要检测读者的耐性。